土壤分类

Monday, November 7, 2011

四季在一天

绘画有四季: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我们的心灵,甚至我们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如同天真笑面的娃娃,如同勇猛精进的青年,如同丰富华丽的中年,如同悠然恬淡的老人。搭一座桥,把我们的心灵连在一起,发现你的四季,正是我的四季;我的春天也是你的春天。
以上是《心灵四季》封底的文案,你们在读的时候都看见了什么?我看见的是一幅画,一幅会随着角度而变化的风景画,不是视角,而是“心的角度”,而这幅画正是“心灵四季”。

《心灵四季》的文字虽都只是小品,但却给读者带出一个很大的空间去思考。之前,我就是因为被这书里的《心远地自偏》震撼到而写下《最难,这个‘远’字》。对于刘墉,我十六岁时就从《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而开始接触他的文字,不过在二十岁左右因为接受不了他某作品而在接下去的好几年都没再读他的书;一直到绿痕跟我提起他很想拥有刘墉的《因为年轻所以流浪》后,我又开始重新接触他的文字了,还有几年前我在《花痴日记》里,读到他写他在冬天去墓园拜访他母亲那一篇后感动落泪,让我持续阅读他的文字……

当初我买《心灵四季》是要送给绿痕的,原因除了是想再送他一本刘墉,还有我觉得他会喜欢这书附送的精美书签。不过本来跟绿痕说好的生日聚餐因为他临时有事而取消,所以我就把这书先收起来了。大约一个月前,我发现自己开始读不下去张曼娟的《你是我生命的缺口》里的感性文字时,决定把《心灵四季》解封。

在雅加达上班途中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在看画册,由于文体小,读完一个小品就差不多三分钟就而已,不过我发现读后有所感悟的时间往往还比阅读的时间长。就如赏画,我们要‘看完’一幅画并不费时,不过要‘品赏’一幅画的意境却不是几分钟的事,就如刘墉在自序里写的,“没有高深的理论,却有思想的空间”。

书中的小品的灵感多元化,主要是以艺术论生活,从画、书法、舞、戏、诗词、文人等去探讨我们生活里的智慧。要用精简的文字去写发人深思的道理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生活体会要深,写作技巧要‘点到即止’,以免冗长之余又有累赘之嫌,刘墉在二十三四岁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实在不简单。所以,我读完这本书后,除了体会到人生的道理,也了解自己的写作能力的不足并找到如何加强的概念。

记得读完这书的那一天是在去公司的巴士上,我重新默读着封面写着的“一个脆弱的心灵不敢凝视美丽,是因为他知道所有的美丽都会褪色;一个强壮的心灵敢于面对哀愁,因为他知道所有的哀愁都将淡远”,心底感触万分。我无视窗外动弹不了的交通状况,想起了这书里数篇打动、震撼我的文字,也想起今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2011年快成为过去,这是继2004年婆婆离开后我最激动的一年,那一年我们一家人因为婆婆的骤逝而更加珍惜对方,营造了今天充满爱的家;现在回想今年的点滴,我的心仿佛都经历过了四季的变换,也就是因为如此,我窃见了人生的美是基于变换,不是眷念更不是求新,因为有变换才丰富了心灵的美。

当我在写下这篇感受时,就有不少文字和影像在我脑海中不停穿插;虽然今天人在雅加达享受不了假期,不过可以完成这篇体会正是我心中‘四季在一天’最好的感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