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

Friday, December 14, 2012

在虚幻的神迹里创造真实的心灵救赎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中四中五那两年,我因为参加了不少与马来学生一起相处的生活营,所以对伊斯兰教教义有了比较表面的认知,其中印象较深刻的是,当穆斯林在森林迷失为了充饥时,就算是山猪肉也可以吃;那期间,我也和朋友一起去参加以基督教为本的Student Fellowship团体的活动,并拥有了我的第一本圣经,在翻阅的过程确实有不少疑问;也在那时,我几个好朋友去参加佛学讲座、祈福会等时都会把我拉上,我甚至在某个讲座会后皈依并且有了法号,皈依时师父在我手腕上系的一条佛绳在我离开那里后就突然不见踪影,我至今想起还是觉得很玄。

当时的我是名学生辅导员,所以也阅读了好多激励的书籍,尤其是刘墉与吴若权的书。在这段不管是宗教教义或哲理都只有大量吸收却只有少量输出或释放的期间里,我曾一度去思考当这些知识“被学习”到一个程度后,我要做些什么呢?我一直无法给这问题一个明确的答案,直到我的婆婆骤逝后那段期间,那无以名状的悲伤一次性汹涌而至,我招架不住之余却感到有股莫名的力量在支撑我的身体去“痛并释放着”的过好每一天。我在婆婆的第一年忌辰时回顾了过去那一段日子的点滴,心中‘长大好多’的感觉让我恍然大悟那期间的心灵滋润其实是来自六年前如海绵不停吸收的多元心灵养分。

我真的没有如此深刻的用文字或言语来表述过以上的回忆或者体悟,对于感性的我而言,是有点不合常理。如果以上所说的都是一种回忆,那么这些回忆在这之前都被藏在一个保险箱里,置放于显眼但我却不曾多看一眼的角落;而如果以上所说的都是全新体悟的一种,那么这些体悟就如深嵌在心坎里类似慧根的东东,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近结尾那Pi获救后的哀号,变化成一串心灵密码打开了我的回忆,而他涌泉而至的眼泪如清流般重新灌溉了我的心灵直到新的体悟萌芽。

在看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那晚,我躺在床上去思考这部电影结尾时那被主角抛出来的“两个版本的故事”,我试着回溯导演的剧情安排,试图要去否定其中一个版本的当儿也想说服自己觉得对的真的是对的。就在这连续性的自我否定与说服穿插的过程中,我心头却莫名萌生了“救赎”二字。

“救赎”与基督教义里的耶稣基督为了赎世人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有关,这也是年幼的Pi第一次接触基督教时第一个‘牵引教材’,可想而知在他长大后的生活里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Pi在一场船难中失去了他的家人固然让他痛不欲生,然而如果从劫后余生的心态来看,浩劫后的生还者心中难免会有种莫名的罪恶感,而这罪恶感往往源于“我可以逃生,却救不了我的家人”或类似的自责。所以,那第一个一人四兽的版本可以是Pi心灵救赎的最好版本,而Richard Parker成为了他本身与大自然、惧怕、死亡抗衡时的最佳救赎象征。

然而,当我在思考那第二个四人的版本,并把导演在船难前故意安排的那名厨师与佛教徒的性格特写时,我却觉得那是在另一种‘自我催眠’的救赎方式下最好的‘事实’,至少Pi的母亲在船难后还‘曾经’陪伴过他,所以本来具有人性的人猿是给Pi想到他逝去的母亲的最直接对象,而厨师与该佛教徒分别给Pi的敌意与善意,似乎在船难发生前给Pi的潜意识里住进除他家人之外和他‘最有关系’的人物,而Richard Parker从小给Pi的那种带有点崇拜却给他生畏的感觉,其实就是在呼应着他身陷困境时的心境

对于我而言,两个版本都带有神迹,我在第一个版本看见的是‘Pi相信神’,所以他成功经历了人家觉得不可能的事;而第二个版本给我的感觉是‘神相信Pi’,就如在约翰福音里有提到的“ 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Pi如一名使徒把人性化的信神故事传达下去。无论哪个版本,我相信都是Pi在看着清澈海面上自己的倒影时,他再把思维潜入深邃的海底后,接着从躺着船难后船只的海床上反射出真实版本之外的另一个故事里自己想要创造的角色。

就在我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开始感觉到电影里非一般只属视觉效果的奇幻,有不少情节甚至给了我比较深一层奇幻感,且带有点禅意,我称之虚幻。电影的虚幻首先源自Pi的父亲在他小时候给他‘印度教里神明的存在却是空无’的叮咛,再有他虽短暂却清纯如莲花的爱情,一直到他在漂流时的奇遇,包括飞鱼奇景、鲸鱼跳跃、与Richard Parker的相处,还有他最后在人形岛的奇遇给看来虚幻的观众有真实感,也给看来真实的观众有虚幻感,美丽了模糊,也模糊了美丽。

提到Pi在人形岛的点滴,我个人觉得最虚幻的莫过是在Pi决定离开它时所说的旁述,那充满禅意的语句让这本来很奇幻出现的岛屿也消失得很虚幻。在那看似不可能存在的大环境里,Pi若是没持着清空安宁的心,他绝不会拨开那朵花,看见仙境里的陷阱,并下定决心离开那里去继续他的漂流,直到达到他从未寄望的靠岸。这情节让我想到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的修行,佛陀的凝神定思不但让他不为各种欲望所动摇,而且最终让他了悟了一切,再渡众生。

另外,这部电影也带出人的求生意志是种无法估计的力量,不是用逻辑就可解释清楚。当灾难发生时,心底的恐惧往往就是发动身体未知力量的最大驱使;当生活或工作遇上小人时,我们为了不被针对或被陷害,不知不觉把自我保护升华成自我加值,并在过后的某天发现原来就是这些小人让自己变强大,甚至潜移默化与对方产生了某种情结。这就如电影里本性善良的Pi就算是在恶劣的环境里,他就是有他自己一套的法则去抗衡、去驯服这些本来与他对抗的势力,直到和谐共处。

Pi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些生活原则上做出了妥协。他杀鱼时的痛苦源于他心中对杀生的恐惧与矛盾,他在吃生鱼肉时的不安源于本来茹素的他在违背着自己的宗教教义。以生存为前提时,宗教教义里的弹性到底是宗教教义原始的教诲,还是人类在经过实践后而做出的折衷,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宗教与信徒是互相支撑的,没有了信徒,宗教教义就只是天堂读物,就如在漂流时,若Richard Parker(他)没有了Pi,它不过就只是Thirsty

人生里在许多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Pi在失去了一切之后,从起初的无奈、哽咽、惧怕到最后的面对、放下、勇敢,他消耗的是他的体能,但在他整个漂流的过程里,他救赎的是他投射在他清如明镜心灵里全新的自己,这心灵是他,也是我们每个人对生命应有的态度。

生命的最终是放开,一句“谢谢”是一种对对方的感恩,也是对自己做得不足的一种救赎。如果失去的将永远离开我们,那若可以给那些离开的一个美丽的故事来典藏在回忆不是很好吗?《少年Pi的奇幻漂流》值得赞赏的是,这部戏并不‘深’,但是‘宽’,戏中的对白浅白又值得我去探讨与学习,并且唤回我以为遗失的过去。要看这部电影前,或要写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或评论,最好也先别看任何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与评论,因为它会给你预想不到又独一无二的感知

我还记得婆婆在离开我之后的前几年里,我每每打电话回家和妈聊天时,我总觉得在我看不见的角落里都有她的存在;有些“相信”不是因为该事或该人值不值得我们去“相信”,而是这“相信”所带给我们的力量是否可以让我们用更美丽的心去继续我们的人生。

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们,如果我说那人形岛是一尊卧佛,那么你是否会告诉我香蕉不会浮呢?


注:照片均来自网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